STL中erase,的陷阱

最近在刷stl源码剖析这本书时,对于vector的erase()函数引起了我的注意

在删除单个元素时是这样定义的:

iterator erase(iterator position)
{   if(position+1!=end())
{     copy(position+1,finish,postion);
}   --finish;   destroy(finish);   return position; }

erase()将position+1后面的元素拷贝给了position,并将最后一个位置-1,那么删除后的vectors是不是一个新容器,书上没说,但是容器的长度变了,返回的指针还是position。指针没变。erase(it)后,iterator不变,但是里面的元素已经是下一个,如果需要指向删除元素的前面一个元素的迭代器iterator就要-1。

for(vector<int>::iterator it=arr.begin(); it!=arr.end(); it ++) {
            if(* it == 0) {
                arr.erase(it); //
            }
}

该方法中利用了后++的特点,这个时候执行mapTest.erase(it++);这条语句分为三个过程

1、先把it的值赋值给一个临时变量做为传递给erase的参数变量

2、因为参数处理优先于函数调用,所以接下来执行了it++操作,也就是it现在已经指向了下一个地址。

3、再调用erase函数,释放掉第一步中保存的要删除的it的值的临时变量所指的位置。

iteratort存储的不是新的vector,iterator为野指针,继续++就会报错,此时iterator应该如果想继续迭代,应该重新获取vector:

方法一

for(vector<int>::iterator it=arr.begin(); it!=arr.end(); ){
        if(* it == 0) {
            it = arr.erase(it);
        }
        else {
            ++it;
        }
}

方法二

for(vector<int>::iterator it=arr.begin(); it!=arr.end(); ){
        if(* it == 0) {
            arr.erase(++it);
        }
        else {
            ++it;
        }
}

虽然上面两种方法达到了一个相同的效果,但是,更提倡使用第二种,第一种方法只适用于windows平台,并不是标准库的支持

同理,map也存在这种问题,解决方法一样